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开工了!一起来看雄安新区地热开发潜力有多大
来源: 地源热泵网  添加时间:2017-12-12 浏览次数: 298
近日,雄安新区首批3个3500米深度地热勘探钻孔顺利开钻,标志着雄安新区深部地热勘查工作正式启动。

按照雄安新区地质调查总体方案要求,将在第二阶段进一步勘查评价地热资源开发潜力。首批施工的地热勘探孔位于容城县地热田,主要目的是勘查容城县地热田的热储结构,评价浅部岩溶热储采灌均衡条件下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探测深部地热资源第二空间。

据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研讨会上的报告,京津冀浅层地热能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位居全国前列。
 
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国年利用浅层地热能对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为3.92亿平方米,其中京津冀78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的20%,是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程度最高、用于建筑物供暖制冷规模最大的地区。

根据目前勘查程度,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分布范围占总面积的约93%。新区岩溶热储丰富,热流值为冀中凹陷最高的位置,最高达96mW/㎡, 地热资源异常丰富。而雄安新区的雄县地热田,位于牛驼镇凸起西南部,是华北乃至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热田总面积260k㎡。
 
雄安新区分布有三个大中型地热田,地下热水资源具有分布广、埋藏浅、温度高、储量大、水质优、易回灌等特点。初步评估显示,在采灌均衡条件下,新区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220万吨,可满足约40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供暖需求。自南西向北东,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逐渐变好,雄安新区的核心区均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土壤源热泵仅在北部部分区域出现较适宜区,核心区大部分为适宜区。雄安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绝大部分用于供暖。
 
雄县为开发利用程度最好的地区,安新和容城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均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相关专家认为,主城区采用供热以中深层地热为主,浅层地热、再生水余热、垃圾发电余热为辅,在中心建筑密度高的商业区域考虑燃气等清洁能源为补充的“地热+”多能互补方案,可解决雄安新区的供热制冷需求。在农村地区,适合以浅层地温能利用为主,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开发为辅;在城乡接合部,可利用浅部砂岩热储用于种植、养殖等第三产业。 


据了解,雄安新区的地热勘查的内容将包括:开展雄安新区浅层地温能调查、容城地热田整装勘查、雄县地热田整装勘查、高阳地热田整装勘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及科学利用示范等项目,大力发展探测技术、评价技术和开发利用技术,促进浅层地温能高效利用产业、地热供暖产业和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据专家介绍,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主要的优势及潜力在于,华北地区地热地质条件优越,研究程度高,这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牛坨镇地热田为代表的中深层水热型形成了机理为“二元聚热”模式;超深层岩溶热储水热型资源具有潜力,有待进一步勘探查明。 

下一步,雄安新区的地热勘查将以“构建绿色透明雄安,打造地热利用样板”为目标,开展雄安新区浅层地温能调查、容城地热田整装勘查、雄县地热田整装勘查、高阳地热田整装勘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及科学利用示范等项目,大力发展探测技术、评价技术和开发利用技术,促进浅层地温能高效利用产业、地热供暖产业和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并计划在雄安新区建设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采灌均衡下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深部第二空间地热资源探测等示范基地。
 
自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使用地热能集中供暖,现已形成了在国内具有样板意义的地热开发利用“雄县模式”。截至目前,雄县供暖已经基本实现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零排放”,每年可替代标煤12万吨。在大气环境压力较大的京津冀地区,“雄安模式”有望被复制。
 
近年来受困于石油价格大跌和中国经济放缓,中石化正进一步向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目前,该公司已在中国16个省份拥有地热设施,不但使其能为4000余万平米的住宅和厂房供热,还能减排二氧化碳约300万吨。
 
按中石化的说法,雄县已通过淘汰中国广泛使用的燃煤供热系统而成为中国的首个“无烟城”。尽管与太阳能或风能相比,地热能源的成本仍然很高,但中石化仍计划在2020年前发展20个此类“无烟城”。有关目标包括:使地热资源增至目前的10倍——将地热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到530兆瓦,地热供暖面积增至目前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