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怎样实现集中供暖?
来源: 暖通风向标 添加时间:2019-11-12 浏览次数: 637
多年来,中国南方居民呼吁的冬季供暖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近日,中国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谈到冬季供暖称:“中国的采暖不是以温度来决定的,而是以区域来决定的,黄河以南现在还没有规定采暖。”他认为,从给人们美好生活的这些愿望、要求来看,(南方供暖)这个潜力还是巨大的。肖亚庆的这番发言也让许多网民猜测,是否未来秦岭淮河以南区域有望纳入集中供暖区域。
2016年2月9日,南昌民众迎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出行。
“南方穿着貂,北方露着腰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舒适过冬成为关系百姓获得感的民生话题。近年来,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供暖分界线地区,因一线之隔而冷暖天差地别。
综合广州《南方周末》、中国网报道,5℃、3℃、2℃……阴转小雨、小雨、小雨……这是去年12月的贵阳——“天无三日晴”的贵阳。和这个砭骨的冬季一样,穿着棉衣窝在办公室里的贵州省统计局综合处调研员聂坤琪心里冰凉。
“ 湖南能跟海南一样么!?南北分界线,一条割断集体供暖美梦的分界线。”网络上这句话引起了很多南方人的共鸣。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全部区域。据曾主管城镇供热的原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由于当年“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划定理由是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广州《时代周报》报道,“供暖主要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因此住建部并不应该以南北方分界线为标准设定集中供暖的分界线。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冰雪南移,南方一些地方的体感温度已在冰点以下。例如上海,1 月、2 月是上海最冷的时候,平均气温是 3至5 ℃,但因湿度大,一般在 60% 左右,而北方的湿度则是少于 20 % 的湿度,整整比上海低了 40% ,如此一推算,上海的实际温度只有 1 ℃ 到 -1 ℃。而这个温度的北方早就有了暖气。”一位业内人士称。
在中国最大的在线问答平台“知乎”上,从小在南方某城长大的一位用户这样吐槽道:“从前,我对北方冬天的想象是这样的:零下30度,大雪纷飞,街上的人都穿着貂皮,围巾口罩把脸遮得只留下眼睛露在外面,睫毛上挂着霜。进屋时,眉毛上还结着冰碴子,赶紧上炕焐焐,双手还得交叉着揣在袖筒里,盘着腿盼着冬天赶快过去……毕竟,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啊。而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完全颠覆了我对北方生活的认识,那种室内温暖如春的感觉是未曾体验过暖气的人无法想象的,大概就是 ‘我在南方穿着貂,你在北方露着腰 ’?不管外面是鹅毛大雪还是狂风呼啸,一进屋,羽绒服、毛衣统统都要脱掉,最后只留一件单衣。更让南方人嫉妒的是,暖气房里热得经常需要通过吃冰棍、喝冷饮降温。”
新浪微博用户“白天不懂夜的黑”称,“小时候睡前老爸都会给我做足思想工作:孩子,作为一个南方人已很幸运了,候鸟每年都南飞,就因咱这暖和。想想北方动不动就零下十几度,那不就和住在冰箱里一样,人应该要知足。顿时内心就涌起一股暖流,知道这世上还有比我更冷的人,于是美滋滋地裹紧了两床厚被子和一床厚毛毯,嘱咐老爸帮我把被子边儿掖紧点,生怕一丝凉气钻进被窝。即便如此,进入被窝的半小时内,依然只能通过不断发抖来获取一点点微弱的热量。”
中国南北供暖示意图
白天屋里比屋外还冷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虽是北方人对南方冬天的一句调侃,却真实反映了南方不少地方冬天冰冷的现实。
河南省信阳市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最显著的南北分界标志地,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然而每逢冬季,信阳和其它位于秦淮一线地区都面临着“冻人”的问题:天气潮湿寒冷却没有集中供暖。
去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恰逢寒潮来袭,在信阳市民刘桂英家,客厅和卧室两个“小太阳”取暖器一直摆着加热,刘桂英不到半岁的孙子被棉被裹得扎扎实实,连换尿布的时候也是边换边盖。“这才刚入冬,冷日子还在后头呢。”刘桂英说,每年过冬都靠取暖器,大人都习惯了,可今年家里新添了孩子,生怕孩子被冻感冒。
在同属秦淮一线的河南省淅川县的一家民办养老院里,去年刚刚入冬,老人们已经穿上了棉衣,晚上7时30分,养老院室内温度不到10℃。养老院看护人员说,冬天气温最低时只有三四度,白天屋里比屋外还冷,晚上会开电暖风、铺电热毯,但特别怕会引起火灾。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南侧,因海拔较高,每年冬季有三个月的平均最低温度低于零度,但同样不在集中供暖区。在宁陕县城关镇的新天地小区,63岁的退休教师刘行志在家里穿着棉衣棉裤,客厅里点着炉子,刘行志说,入住4年来,每年冬天取暖主要都靠烧煤炉。
为了抵御寒冷,如今南方一些省市的居民在家里安装了空调,但相比北方的集中供暖,此种取暖方式缺点较多。
湖北省孝感市民王登云家冬季如今主要靠空调取暖,从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整个取暖季花费的电费在8000元(人民币,下同)到1万元左右。“用空调特别干,很不舒服,一面吹着空调一面还要开加湿器,而且电费太贵了,我在东北的朋友家里一年的暖气费也只有3000元。”王登云说。
能耗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让南方的广大民众过上一个“暖冬”,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先后挑战“供暖线”,但大多无果而终。
在2012年初的贵州省“两会”上,作为贵州省政协委员的聂坤琪提交了《关于贵阳市居民集中供暖的建议》的提案。
“(政府应)着眼长远的居民防寒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居民集中供暖进程,给贵阳市民带来福音,让广大市民共同拥有‘温暖’的冬天。”聂坤琪在提案中称。
不惟贵阳,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频频提出要求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
2012年中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认为,长江流域的江、浙、沪、鄂、皖、赣、黔、滇、渝、川及相邻区域人口有四五亿之众,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中国的2/5强,国家应该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在其看来,此举至少有四大好处:供热暖心、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节能减排。
“1949年后,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增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张晓梅在提案中称。
就在各方呼吁给南方集中供暖之际,武汉、南京等地已率先“吃螃蟹”。2012年12月初,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涵盖市民100万人。
即便地方蠢蠢欲动,但主管机构似乎并不愿松动这条南北供暖线。
曾主管城镇供热的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态称,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012年底,仇保兴甚至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热,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就要发文件予以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
河北长城网报道,南方难以被供暖,除了能耗巨大之外,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若要像北方一样,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础设施,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墙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此外,近年来,一到供暖季,北方雾霾指数便迅猛飙升。为降低燃煤污染,北方要求使用优质煤,北京更是全面“煤改气”。不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燃气锅炉与燃煤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如果再全面给南方供暖,大气环境堪忧。
不过,最近,南方人在供暖问题上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近日在谈到冬季供暖称:“中国的采暖不是以温度来决定的,而是以区域来决定的,黄河以南现在还没有规定采暖”,南方部分省市的冬天不比北方黑龙江等地好过。他认为,从给人们美好生活的这些愿望、要求来看,这个潜力还是巨大的。肖亚庆的这番发言也让许多网民猜测,未来秦岭淮河以南区域有望纳入集中供暖区域。
集中供暖难度大 分散供暖更可行?
“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当然需要采暖,这毋庸置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说,但问题在于有无必要搞集中供暖,“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我们同纬度的地区,供暖也大都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
而在一些人士看来,南方要想实现规模化供暖难度不小。“南方并不适合像北方那样进行大规模的集体供暖,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居民分布也比较分散。要是进行集体供暖,供暖设备建造成本比较高,很难实现规模化的供暖。”有业内人士如此说道。
此外,由于各地气候差异,供暖需求期长短不一,加之近年大气污染等问题,分界线地区民众虽有采暖需求,但并不希望引进北方传统集中供暖模式,有的民众甚至有“宁肯挨冻不愿吸霾”的想法,实行按需供暖、分户计量的差异化供暖逐渐成为民众的共同诉求。湖北省孝感市民王登云说,什么时候用暖气,要多高温度,每家每户都不一样,希望政府可提供燃气、优惠电价等基础设施,让民众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优惠取暖。
不少环保专家认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燃气锅炉与燃煤锅炉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无论是集中供暖还是分散取暖都会带来环境污染,但从节能角度,建议引导鼓励群众更多使用燃气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既能满足民众差异化的取暖需求,也有利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